内容创业和软文其实一开始都是一样的,那就是做内容,内容创业做的内容是吸引粉丝的内容,然后做社群,然后根据足够粉丝群的需求,推出粉丝需要的产品或者内容来变现,最后,干自己的平台,以前《罗辑思维》凭借优酷、喜马拉雅FM这些平台获得用户,现在直接把用户拉到自己的平台上,这个平台其实和优酷、喜马拉雅FM并不二致,差别的是,以前是寄予篱下,现在独立门户而已罢了! 那么,软文创作呢?最初做的是内容,也许有的人会做一辈子内容,当然,也有高手写出名堂之后,有了足够的订单,自己完成不了,然后再找人写,逐渐成规模之后,组建公司,或者工作室,进行分工,在这个领域上进行创业! 从这一点来说,内容创业和软文营销基本上是一致的,不同的是,内容创业成就了个人,通过人拉粉丝然后变现,而软文营销成就了企业,诞生了新的行业,企业从大量软文中获利,然后再花钱写软文,反反复复的成就了一个行业。 所以,融资的核心其实在创始人身上:问题在于你究竟想做多大,想做到什么程度,这已经不是简简单单钱的问题。 但做生意终究要回归到商业本质,餐饮消费本质上是为了口腹之欲,网红餐厅骨子里仍是传统餐饮,“漂亮的外衣”确实能吸引顾客第一次消费,但不能指望用来满足顾客第二次、第三次的口腹之欲。 Q5:我想问一下左志坚老师,我是功夫财经的,听了你创立的珠玑信息的整个商业模式,我有这么一种感觉,你是通过流量的办法,最后可能会连接到金融,可能有一天我们会成为某种程度上的竞品。
新竹市一年以后,我在北京碰到一个高中毕业生李想,他做了一个东西叫汽车之家。那时所有领域关注说O2O领域有一个平台能单一定单突破10万单,很多竞争对手就进来了,包括美团、淘点点很多的都进来了。
蛙蛙合唱团包括选科比作为我们的代言人也是因为勤奋,科比已经是巨星了,能在NBA打球就已代表至高荣誉。 但后来大家都学聪明了,什么摩尔定律啊,不靠硬件盈利啊等等这些竞争手段别人马上就学会了,反过来和你竞争,小米现在的优势就大大缩小了,小米估值承受的压力也特别大,到2015年雷军已经不准再说小米是第一了,也不再公布货量数据,小米转而去做MIX这样高附加值的概念手机,想重新去夺取技术优势,也就是变相回到了当初那个“为XX而生”的细分市场。
小为现在,既然我们生活在一个大数据的世界,我们也同时拥有了神一般的预言家,那么把这一切凝聚在一起的最好办法是什么?我们也试图创造新的项目,可以预测疾病、某品牌纸巾的购买量以及医院停车场的停车数量。但是,再谈到需求和实力的时候,就出问题了。
谢文雅